Chinese Rare Books

Jiu zhou fen ye yu tu gu jin ren wu shi ji

Description

This is a wall map of China published in late Ming dynasty (between late 16th century and early 17 century). It shows the 2 capital cities and 13 provinces of Ming dynasty, surrounded by some neighbour countries.
Wood block printing in black ink.; 木刻墨印。
此圖為明末刻印的單幅中國地圖,疆界以《大明一統志》為依據,反映了明朝時期中國的版圖。全圖以明朝的兩京十三省(即順天府與應天府,以及十三個布政司)為中心,四周環列着一些鄰國。其四至八到包括:東至朝鮮,及其以東的海面。東南至日本、琉球,並在其以東的海中標有女人、小人、長人、毛人、川心諸國。南至香山島、瓊州府島,及其周邊海面,並對安南、占城、暹羅、爪哇,滿刺啦等國有文字說明。西南至雲南府騰沖軍民指揮使司,及其所屬的南甸宣撫司等,並在其東南的海面中標有詔納漢兒、大食、呂蒙、槟榔等國。西至黃河上游及其源頭,崑崙山,以及其它多座山峰。西北至西番、安定、于闐、大宛,以及金山、陰山、鐵門關、哈密、火州、亦力把力、吐魯番、哈烈等地。北至長城以北的多座山峰,如燕然山、狼居胥山、忽先山等,並有兀良哈、韃[靼]、翰海等名稱及說明。東北至遼東,及其以東之海、山,有契丹、女真、鎮北關等名稱。由於沒有采用“計里畫方”的繪圖方法,圖中的許多地方與其實際地理位置並不相符。
圖中反映了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地理建制、歷史沿革、以及風土人情等。記錄了其分野位置,所屬府、州、縣、衛、所、王府等數目,以及戶、口數目,每年應繳稅糧、絲棉、絹布、馬草、鹽、鈔等數目。所列數字多與萬曆版“廣輿圖”相同,反映的是嘉靖中後期的情況。
圖中用十多種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的地理建制,如京城、省城用“大圍重方”,府用“重圍方圖”,縣用“小員圖”等等。山用形象化的山峰圖形表示,水用四、五條短弧線一組的、方向交錯的波浪圖形表示;長城用形象化的城牆圖形表示;黃河源頭用亞腰葫蘆形湖泊表示,並註明“星宿海”;對北方沙漠,則無形象化表示。
此圖與現存其它幾種明末清初刻印的單幅地圖,如《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聯繫。它們的中國部分,或者參考了同一個底本,或者是後圖直接參考了前圖。另外,清康熙十八年[1679]北京呂郡翰刻印的《歷代分野之圖古今人物事跡》,更是此圖的直接翻刻,只是對個別圖文畧加編排而已。呂圖傳至日本後,亦有翻刻,並將圖幅放大,對日本的描述文字亦進行了删改。
此圖不見諸家著錄,僅日本《東涯書志略》中有所記載,伊藤東涯云,得於1705年,明板,但年代不詳。季名臺,不知何許人也。考圖中地名更替,已有萬曆初年的信息,則“癸未”或為明萬曆癸未,或為崇禎癸未,尚待進一步考證。
圖板由上中下三塊橫板组成,上板框高32.8公分,中板高65公分,下板框高33公分,板框總高131.5公分,寬117.5公分。上板縫由東向西橫穿山海關、雁門關、以及陽關與玉門關之間。下板縫由東向西橫穿溫州府、桂林府與梧州府之間、以及雲南府。
圖紙由四部分粘接而成,垂直(左右)接縫在中間,水平(上下)接縫在上部的圖序與主圖之間。紙幅高141.3公分,寬120.5公分。圖紙略有蟲蛀及破損,已經托裱修補,托紙由多張大小不同的棉紙粘連而成。
全圖是在紙張粘接好後整幅刷印的,沒有明顯的重影現象,但有些圖文沒有印全,或因時間久遠墨已脫落,難以辨識。字跡潦草,不規範,簡字、俗字較多。
全圖上部正中為圖題,大字,四行,每行三字;圖題兩側為圖序與圖例,中字。圖序,二十八行,圖例,二十七行,每行均十二字。下部為兩京十三省文字說明,左下角雙行文字題“癸未仲秋日南京季名臺選錄梓行”,右下角板框外鈐有一枚圓形朱紋印。

Item Media

Item Citations and Data

Rights

Images provided for research and reference use only. Permission to publish, copy, or otherwise use these images must be obtained from the Digitization Centre: http://digitize.library.ubc.ca/